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88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1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20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6篇
水利工程   126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泥石流近景摄影测量及可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对泥石流实验实施近景摄影测量的情况 ,以泥石流实验中由两台相机对泥石流连续同步拍摄的立体像对作为量测介质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或测图仪观测泥石流表面特征点三维坐标 ,通过建立泥石流三维立体模型获得泥石流运动动态过程及系列参数。三维坐标量测精度约为± 4mm。  相似文献   
342.
从物理试验和数学模型研究两方面介绍和总结了近10多年来渗流–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研究现状。目前无论是物理试验还是数学模型研究,都还是主要利用宏观均匀化的方法来研究裂隙岩体渗透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素(如应力、温度、渗透流体酸碱度、溶质浓度等)之间的宏观关系,但这种宏观均匀化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如难以表述由于溶蚀作用岩石孔隙结构的细观变化,也难以表述渗流通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因此认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以下3方面的研究将更有利于揭示复杂地质环境下裂隙岩体渗透特性机理:控制和量测技术一流的耦合渗流试验设备的开发以及现代无损探测技术引入(实现细观的实时的观察图像和数据)、数字岩芯技术的开发、建立微观-细观-宏观不同尺度的多物理化学场耦合的数学模型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43.
酸碱污染土强度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土地被污染亦屡见不鲜,这使得污染土研究成为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酸碱污染使地基土改性,因此,研究酸碱污染土的污染机制、勘察评价和处理措施,对稳定建筑工程质量,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浓度的酸碱污染土试样,通过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酸碱污染土强度特性,并对影响酸碱污染土直剪强度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土样稠度状态、孔隙比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酸污染土总应力强度指标与其浓度的关系,得到了计算公式,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44.
地面沉降过程中固结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渗透系数和孔隙比、孔隙比和有效应力的关系推导出固结系数与有效应力的关系公式。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模拟释水条件下地面的沉降过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固结系数随着土体的压缩而逐渐变小的结论。考虑固结系数的非线性,修正了 Terzaghi 理论,将解析解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了固结系数的非线性能更准确的计算地面的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345.
当爆点偏向结构一侧时,结构会发生部分受荷的情况,从而导致结构的内力及破坏形式发生变化;讨论爆点位于侧向时结构的受荷范围,给出荷载计算公式;将地下结构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效成为一种阻尼作用,从而在结构动力方程中加入相互作用因素,通过方程求解得到结构振动响应的解析解;利用这种方法推导出远场任意角度爆炸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响应计算公式,并在侧向爆炸条件下得到结构的位移和最大弯矩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346.
依托南京雨花台区软件谷杆线迁移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管廊的底板、侧板及顶板内埋设换热管形成能源管廊,并通过恒定输入功率加热循环液体,对明挖施工能源管廊的换热规律进行现场试验; 实测能源管廊的换热系统进/出口水温、底板温度及热致应力等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并联和串联的能源管廊段连接形式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对热效率及热致应力响应性能,以及能源管廊段运行过程中对周围管廊段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并联和串联运行下能源管廊的相对线热效率分别为39.68、31.27 kW?m-1,并联较串联运行模式提高了约26.9%,即并联运行的换热性能相对较好; 并联和串联运行过程中底板产生的最大轴向热致应力分别为1.30、1.24 MPa(两者相差小于10%),由于叠加效应,邻近管廊段产生0.33 MPa的最大压应力,对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较小; 相关结论可为依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展能源管廊或隧道的设计和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